日前,天津市自然资源调查与登记中心房地契证展室在第18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正式与公众见面,迎来了首批15名来自天津师范大学档案学系师生研学参观。
房地契证展室从20多万卷历史资料中挑选出65件进行展出,以时间为主线,陈列了清代时期、租界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四个时期的房地契证,讲述了不动产登记的“前世今生”。其中,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的房地契证是目前我市发现最早的契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租界时期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奥国等七国契证。这些珍藏的房地契证既有官方文书,也有民间契约,它们浓缩了自清朝以来天津市土地、房屋制度演变的历史,全方位呈现了天津房地契证发展历程,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和社会变迁状况,是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中,调查登记中心根据学员的专业特色,特别设计沉浸式参观与互动环节。讲解员对“天津市房地契证演变历史”进行主题讲解,带领学员实地参观了档案库房,从库房设施设备、分类设置原则、档案保管方式等方面介绍了库房管理工作,并通过智能一体化管理平台,现场演示了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对档案分类、整理及存取等全流程管理功能。在座谈交流中,双方围绕档案价值挖掘路径、档案数字化技术难点以及档案查询中个人隐私保护与信息公开平衡策略等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研学实践是教学育人的第二课堂。此次研学实践活动让学员们深入了解了契证档案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社会发展变迁,直观理解了不动产登记在物权公示、产权保护制度、维护经济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切身感受到档案智能化管理优势,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下一步,市调查登记中心将持续探索公益服务多样化供给方式,秉持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理念,通过对城市发展文脉的一次次生动诠释,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城市文化发展贡献档案力量。同时,中心将借助高校的学术和技术优势,积极开拓档案科技创新之路,不断推进规划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调查登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