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湿地具有面积大、占比高、类型多、特色强的特点,生态价值突出,是天津重要的生态保障和碳汇区域,是维护渤海“污染控制、生态保护、风险防范”及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其中,沿海滩涂、浅海水域分布在东部沿海区域,是渤海湾重要的湿地片区;内陆滩涂、沼泽地集中分布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是市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河流水面连山通海,是京津冀重要的生态廊道;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等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是天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局统筹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生态修复职能,积极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底线约束作用,统筹协调“农业、生态、城镇、海洋”四类空间,构筑“三区两带中屏障、七廊五湖四湿地”的市域生态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编制印发《天津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天津市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天津市“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9—2035)》等专项规划,综合考虑自然要素,统筹推进森林、湿地、农田、沙化地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修复和质量提升,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2023年11月,市政府批复同意《天津市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生态环境治理,构建由北部山区到渤海之间的湿地生态格局,基于现状条件和主要问题,明确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市域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从空间布局上划分北部山区湿地、中部平原湿地和东部滨海湿地,实施全面保护。其中,东部滨海湿地包括渤海湾海岸线至-6米等深线之间的沿海滩涂和浅海水域。作为重要的碳汇区域,针对该区域存在问题,提出严格管控、开展修复等主攻方向。
一、主要开展工作
(一)完善保护体系
依托滨海湿地重要生态区域特点,在北部建立天津滨海国家海洋公园,将南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向海一侧进一步延伸,加强滨海湿地沿海滩涂、牡蛎礁生境及鸟类栖息地保护。2024年,经市政府同意,批复《天津滨海国家海洋公园规划(2022—2035年)》,划定生态保育区和合理利用区,规划滩涂湿地保护与修复、牡蛎礁和贝类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全面修复方向。
(二)开展生态修复
1.2022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汉沽项目)在滨海新区开展的退养还滩、退养还湿、互花米草治理、湿地微生境改造、牡蛎礁修复、海堤生态化、渔港综合整治等修复工程,共修复滨海湿地面积933.6公顷,有效落实了《天津市“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2019—2035)》中对于大神堂区域重点修复任务和重点工程的安排,改造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海湾,筑牢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效果评估表明,海堤生态化区域波高衰减率为34%,减灾能力处于“良”等级,未来随着时间推移植被持续恢复,减灾能力会逐步上升;牡蛎礁修复区域向海侧边缘到向陆侧边缘波高衰减率为38.5%,对比修复实施前的数据,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退养还湿区域盐沼植被预期可额外获得波高衰减率21%以上,减灾能力等级为“中”以上。
2.天津临港经济区湿地二期工程项目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内,位于已建成临港湿地一期项目以南,针对该区域存在的自然湿地面积萎缩、水体交换能力减弱、鸟类栖息地生境不足和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问题,采取湿地微地形整理、疏通水系和滩面营造工程,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增加滩面面积,增强湿地水体交换能力,恢复鸻鹬等鸟类的生存生境,恢复和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项目通过实施微地形整理、湿地工程、植被补植等措施,增加湿地面积107.7公顷,其中原生湿地78公顷,将为每一年来此的数万只水鸟提供有效保护,为其提供了觅食、休息和繁殖的生态栖息地。湿地的建设也提升了区域景观效果,进一步改善海河河口的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同时,项目的建设增加了区域蓄洪能力,提升了应对暴雨灾害的能力,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基础条件。
3.永定新河入海口左岸滨海湿地修复项目位于永定新河入海口北岸,东侧为滨海高速,西北横跨中央大道,西北角邻近永定洲公园。项目为2020年实施,主要开展了临堤滩涂提升工程、南部滩涂梳理工程、东南直角削圆工程,以及垃圾清理及其他工程,通过项目实施,修复河口湿地138公顷,模拟河口自然形态,有效修复现有受损湿地,增加区域水体交换能力,解决对河口行洪安全的影响,塑造可稳定存在的基底,利用在地植物群落,修复形成原生滨海湿地风貌,改善周边环境,完善和提升中新生态城区域形象及品位。
4.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西侧湿地修复项目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西侧,紧邻遗鸥公园。项目包括北堤桥闸工程、安悦路(海博道—现状海堤)改造工程、疏浚临海新城西侧地形改造工程三部分内容,2020年开展了修复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对临海新城西侧进行疏浚清淤105万立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周边区域的水动力环境,恢复了水系的连通性,增强了水体的交换能力,畅通了临海新城水系统的水体循环流路,有效降低了临海新城西北部区域的防潮风险;设置了3个鸟类栖息地约438平方米,给鸟类提供了更多的栖息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临海新城西侧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滨海湿地面积283公顷,开展植被恢复3927平方米,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恢复中新生态城临海新城西侧区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丰富湿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为重要生物资源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生境条件。
(三)做好沿海海洋预警监测工作
一是依托数值预报业务化系统与人工智能预报系统,结合数值模拟、智能计算等高新手段,对天津海域潮汐、浪高、海温等要素开展未来五天内的海洋预报和趋势预测。二是密切关注天气系统过程和海洋灾害发展趋势,加强与国家、北海区海洋预报部门及本市气象部门联合会商研判,持续组织做好风暴潮、海浪观测监测,多渠道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涉海单位和社会公众发布海洋灾害预警信息,为各级部门防范应对海洋灾害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和科学决策依据。三是天津沿海建设的警戒潮位标志物,当出现超过蓝色警戒潮位高潮位时,该设施可进行报警提示,为沿海公众避灾避险提供最直观的警示作用。四是按照开云电子(中国)官网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工作方案和有关技术规程,组织开展天津沿海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与评估,掌握海平面变化影响状况,为开展全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及评估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四)完善科技人才支撑
市教委指导天津各高校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相关专业建设。指导开设“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科学”等相关专业。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南开大学“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天津农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天津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获评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湿地保护提供人才支撑。
二、下一步工作
(一)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等为指导,组织各涉农区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天津市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等上位规划,编制区级湿地保护规划,根据各区湿地资源特点,规划重点突出的修复体系。加强生态红线区保护,推进滨海国家海洋公园依据规划开展建设和生态修复,继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近海与海岸湿地生态水平,促进滨海湿地固碳能力保持稳定,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二)科学指导湿地修复。在湿地修复中,根据《退化湿地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等标准,依据国土调查和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科学分析不同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生态修复。在修复方案确定过程中,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多方吸取经验,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科学开展全市湿地系统性保护修复。
(三)市教委将持续推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制定新农科建设方案,进一步支持湿地保护与修复相关专业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建设相关专业,进一步完善我市湿地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