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开展闲置工业厂房的盘活
去年是我市推动“三量”工作开局之年,市政府专门印发《天津市盘活存量资产工作方案》,各有关部门依据职责认真贯彻落实,摸清了闲置工业厂房底数,全市围绕各类存量资源的共性问题,先后出台18个政策文件,助力各类存量资源盘活。2024年全市盘活闲置工业厂房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
二、开展闲置工业腾退地块土壤污染修复治理
一方面,推动工业腾退地块调查评估,实施分类管理。以高风险关闭搬迁的工业企业地块为重点,建立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实施分级分类风险管控,积极推动土壤调查评估。近年来,约 472个工业腾退地块经调查符合规划用途;推进污染地块管控修复工作,积极探索加快推进污染地块修复利用途径,通过采取分阶段、分地块修复效果评估评审、绿色管控修复等方式,有序推进 55个工业腾退的污染地块管控修复后实现安全利用。
另一方面,拓宽资金渠道,破解治理瓶颈。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对工业污染地块,探索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解决天钢等 6个地块生态环境治理缺乏资金来源渠道等瓶颈问题。每年定期组织申请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近年来,争取了约 2亿资金支持了复兴九里、天钢等11个工业腾退地块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三、稳妥做好污染土壤修复再出让
一是明确土壤污染治理费用渠道。坚持污染地块“先治理后出让”,相关土壤污染治理费用纳入地块土地整理成本,通过地块土地收入筹集解决资金来源。
二是探索实施“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对经土壤调查存在土壤污染(不含地下水污染)的地块,经专家评审确认土壤污染治理方案后,土地“招拍挂”出让实行双竞价模式,以土地出让价款和土壤治污两个竞价差额大小确定竞买主体。探索在土地出让后,土地受让人先开展桩基施工,完成出让地块污染土清挖并通过修复效果评估后实施开发的建设新模式,并在具备条件的东丽区天钢一期等项目成功应用,后续可结合国家最新政策对该模式调整优化。
三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规划资源、生态环境、财政等多部门协同,建立“视分期考核治污效果分期拨付资金”的工作机制,有效破解“先修复、后开发”出现的重复投资及作业难题,加快了我市工业腾退的土壤污染地块的盘活利用。
四、推进工业腾退后储备类土地短期盘活利用
结合深圳、东莞等城市的成功经验,2024年底,我局制定《开云电子(中国)官网关于支持零散储备类土地盘活利用的通知》,允许单宗地块面积不超过15亩、权属清晰、短期内不具备土地供应条件的零散储备类6土地可通过土地公开出租方式盘活利用土地。在土地租期内,允许用于菜市场、零售商业、社会停车场、口袋公园、居委会、文体中心、充电桩场站等社区公益性设施。同时,明确了办理流程和相关管理要求,为做好我市我市工业腾退后储备地块的短期盘活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
下一步,市规划资源局将与市有关部门一道,合力推进具备条件的工业腾退地块的盘活利用,带动区域发展,创造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