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编制规划,优化网络布局
市政府先后批复我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市域(郊)铁路专项规划,目前市有关部门正在按照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定位、空间格局等要求以及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发展理念,统筹开展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编制。空间布局上,津城轨道交通延续“环放式、内密外疏”网络架构,滨城轨道交通构建“中心环+放射”网络架构。规划目标上,中心城区绿色交通(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及慢行系统)出行分担率目标不低于80%,其中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60%以上;津城核心区轨道站点800米半径内人口与岗位覆盖率不低于80%,滨城核心区覆盖率不低于60%,全面提升轨道服务能级。
二、提升环线功能,提高运输效能
结合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城市地铁环线主要有独立环线和组合环线两种形式。从城市发展格局分析,我市向心出行需求特征明显,切向出行需求有限;从客流条件分析,我市环形区域未形成均衡发展的商务区、商圈和交通枢纽等大型客流集散点,环向出行客流需求有限;从工程条件分析,地铁必需的大型车辆段(场)在中心城区内选址难度较大。综合以上因素,我市更适宜采用地铁组合环线方案,典型参考城市有巴黎2、6号线,石家庄4、5号线等。目前,津城地铁M5与M6线已形成组合环线,随着M7、M8、M11线建成后,组合环线换乘节点将由13处增加至19处,地铁环线功能将逐步提升,规划远景年结合发展需要,初步提出构建M10与M15线外围区域组合环线的设想,进一步提升地铁环线功能。为提高环线节点运输效能,我市在中心城区中环线、快速路上分别布设了发车密集的环形公交线路,满足环向公共交通出行需求。
三、推进综合开发,激发城市活力
落实“津城”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近期建设规划,重点打造“4+28+N”个TOD示范项目,分类实施、地铁站+商业商务、地铁站+保障性住房、地铁站+公共配套(含教育设施)等复合开发模式。当前已开工建设示范项目10个,持续推动12个储备项目方案策划,不断将深化政企协同机制,加速项目落地实施,着力构建轨道站点“交通-商业-生活”一体化功能体系。
四、完善接驳体系,延伸服务半径
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实施接驳系统提升工程,提高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辐射能力。落实机动车停车设施专项规划,推动地铁站点停车换乘(P+R)场站建设,近期在外环线外津南区和北辰区的地铁站周边新建4处停车场(1000多个停车位),为外围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停车换乘服务。组织编制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优化公交首末站布局和公共交通线路,加强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衔接。落实津城公交线网优化方案,结合M11西段、M4南段、M7南段开通运营,强化公交接驳轨道服务,推进站点周边公交场站、自行车停车点等衔接设施建设,完善中小运量接驳系统。
五、持续推进地铁建设,提升地铁网络化运营效益。
按照国家审批要求,全方位科学推动轨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推动形成新一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全力保障M4、M7、M8、M11线工程建设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