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坚持“统筹治海”,打造向海图强新机制的建议
我市积极发挥驻津涉海单位力量,加强与京津冀区域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多种渠道加强海洋产业投融资服务,组织涉海企业参加融资及交流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依托开云电子(中国)官网海水淡化所,建设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基地一期正式投用,形成膜系列新材料、水处理高端装备和水处理药剂等三方面研发生产能力。依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推动中国—东盟海洋信息技术高级研修班等项目实施,打造国际海洋事务高端培训平台。依托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举办全球海洋教师学院天津中心培训班,组织召开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技术研讨会暨亚太区域中心成立十周年活动。组织召开京津冀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协同发展工作会议,研究推动京津冀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深化京津冀涉海应急联动,加强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提升海上突发事件协同应对处置水平。
二是加强涉海产业投融资服务,先后印发了《天津市鼓励航运金融发展实施细则》、《关于深入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方案》等系列文件。积极推动海河产业基金投资航运物流类企业,指导金融机构设立航运金融专营机构,制定配套服务方案加大航运金融服务供给,形成多个“天津首单”。组织深之蓝、海王星等10余家涉海企业参加海洋中小企业投资路演活动,以产品和技术服务为纽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资金链和金融链高效融合。滨海新区启动建设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水下装备与信息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国内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参考您的建议,继续深化用好中央涉海驻津单位资源,推动涉海相关领域走向全国领先。依托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海水淡化和海工装备产业(人才)联盟,进一步促进行业交流。同时,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作用,引入源头活水,助推海洋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二、关于坚持“产业兴海”,打造临港产业新硬核的建议
我市以推动天津港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为牵引,加快完善航运设施功能,壮大航运服务产业。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平台搭建,促进涉海产业不断发展和集聚。
一是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2024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2329万标箱,同比增长5%,重点货类吞吐量均实现较快增长,已提前完成《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增开美东、南美东等直航航线,集装箱航线总数达147条。202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天津位列第19名,创造近十年最好成绩。
二是航运服务产业加快集聚。2024年航运服务企业落户数量持续增长,津城航运要素集聚区共新增312家。和平区积极引入融通运输等航运相关企业;河西区落地杰西圈企业家俱乐部等企业,推动建发系、中石化等外贸企业增加进口销售业务;河北区落地国能天津航运公司等企业。
三是强化航运金融支撑服务。东疆航运服务示范区全年完成209艘船舶、4座海工平台租赁业务,资产价值超76亿美元。畅通与监管部门、交易商协会、沪深交易所的常态化沟通渠道,依托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中交天津航道局,共发行16支债券产品,发行规模78.69亿元。
四是推进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海水淡化、海洋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临港海水淡化示范基地一期投入使用,南港先达海水淡化一期15万吨/日项目正式投产,海油工程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落地津岛海工、华威检测等一批海工装备配套项目,产业发展动能强劲。
五是不断健全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中海油天津化工院牵头开展海洋资源利用绿色技术与智能装备创新联合体建设。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产业联盟成员增至175家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吸纳您的建议,继续推动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航运设施保障能力,提升天津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海上门户作用。同时,结合临港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动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三、关于坚持“科技助海”,打造海洋科创新平台的建议
我市多措并举,加快涉海人才引育,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措施,定向培养海洋产业紧缺人才,增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努力打造高水平海洋人才队伍。
一是强化海洋人才引育。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先后获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提升引育海洋高端人才水平。实施科技人才培养专项,为提升海洋领域科技人才素质提供有力支撑。滨海新区组织开展人才政策宣讲活动 15次,推动77名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科技人才项目,其中海洋产业人才 3人。
二是优化人才政策措施。颁布实施《天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制定《关于加快引进培养用好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措施》,助推我市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组织开展2024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人才对接交流活动,192 家海洋经济领域单位参会,提供岗位5000 余个。
三是打造海洋人才培养平台。天津大学设立“海洋技术东盟专班”,成功举办中国-东盟蓝色海洋夏令营。天津科技大学获批建设海洋化学与食品技术重点实验室,与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深化在海洋学科人才联合培养。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水上教学训练中心、智能港口与无人船舶制造研训中心投入使用。
四是加强海洋人才定向培养。天津海运学院与中国海事服务中心、滨海建投集团创建中国北方海员服务园区,与天津港集团共建智慧港口远程操作实训基地并成立智慧港口育才订单班。依托我市海工装备产业(人才)联盟,成立全国首个海洋工程产教联合体,定向培养高层次海洋装备产业技术人才。
下一步我们将参考您的建议,进一步发挥我市海洋科教资源集聚优势,加大科研院校与涉海企业间合作交流,加强海洋产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同时进一步完善海洋人才引育的政策措施,打造一支符合海洋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