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湿地生态和鸟类栖息地保护工作情况
一是制定相关规划。在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依托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整体保护蓟州区北部山区、湿地、沿海滩涂等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加强盐田、三河岛、河口、滨海湿地等全球候鸟迁徙路线重要节点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提升沿海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廊道上重要停歇点和越冬地的功能。
此外,我市印发《天津市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确定我市未来湿地保护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全面保护、分级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重点实施、分期推进;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的原则,通过实行湿地面积总量控制、完善分级保护体系、实施保护修复工程、探索持续利用方式、强化监测管理研究、注重保护合作交流等重点任务,全面提升我市湿地保护水平,为候鸟提供安全良好的栖息环境。
二是严格自然保护区管理。督促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照规定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积极发挥政府投资主导作用,充分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湿地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工程建设。七里海湿地已探索建立湿地生态基金,通过进一步吸收国内国际湿地基金建立运行经验,不断完善湿地保护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鼓励其从事湿地保护与修复相关研究,促进更高水平的湿地保护与管理。
二、加强科普教育,增强迁徙鸟类保护意识工作
一是开展宣传和科普教育活动。2025年1月实施的《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对各区政府、相关部门、新闻媒体开展野生动物宣传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并确定每年十一月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每年四月的第三周为爱鸟周。2024年我市先后在宁河区举办2024年世界湿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市文化中心组织天津市第43届“爱鸟周”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和普及鸟类科普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举办首届京津冀晋吉湿地生态观鸟节暨天津市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邀请京津冀晋吉林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区域间的生态合作,共同推动候鸟与湿地保护工作。2025年3月在市规划展览馆组织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也组织开展了京津冀地区2025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此外每年市各级林草部门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时机,开展宣传活动,并积极与社会组织、志愿者沟通联络,有效组织社会力量参与野生动物宣传保护工作。
二是建立协同保护机制。2021年经京津冀三地省级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开云电子(中国)官网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实施《京津冀鸟类等野生动物联合保护行动方案》,构建了以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重点,以京津冀三省市“政府主导、跨区域协同、多领域合作”为核心的鸟类等野生动物联合保护体系,实现对鸟类等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迁徙路线的有效保护,努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为此在三省市修改调整野生动植物名录时,也积极征求其它 省市意见,力争在三省市共有物种上保护级别一致。
此外京津冀林草主管部门联合签署了《京津冀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协作备忘录》,加强京津冀三地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协作和工作衔接,协同联动解决行业监管和行政执法中的疑难复杂问题,共同打击破坏林业和草原资源违法行为。
三 、提升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丰富鸟类食物资源工作
一是严控陆源污染。生态环境部门在“查、测、溯、治”的基础上,将1035个入海排污口信息纳入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电子台账管理,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全市16个工业直排海污染源保持稳定达标排放。
水务部门持续落实《天津市城镇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加强城镇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强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监督检查,保障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截至目前,全市已运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2座,总处理规模495.28万立方米/日,出水水质主要指标抽测达标率为99.03%。
生态环境部门还持续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强化设施排污单位执法检查;利用在线监测、人工监测等手段,加强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监管。
二是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农村部门印发《关于2024年度续深入打好渔业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计划的通知》,严格执行国家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有关规定,加强养殖尾水监测,落实养殖设施所有者和生产者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职责,持续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推动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并开展科学实施增殖放流,2024年组织各类放流活动70余次,放流品种20余个,放流各类苗种约18.4亿单位,通过放流效果评估显示,渔业资源进一步恢复,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规划资源部门持续开展天津市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为科学制定相关生物保护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科学的增殖放流和防治海水污染,保护沿海滩涂湿地和开展沿海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为迁徙候鸟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
下一步,天津市将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持续深化湿地与候鸟保护工作。一是优化保护体系,积极推动《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天津市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工作落实,推动七里海等湿地生态基金长效运行。二是深化区域协作,依托《京津冀鸟类等野生动物联合保护行动方案》,推动京津冀联合监测网络建设,联合保护候鸟迁徙廊道,强化跨区域执法协作与信息共享。三是提升治理效能,聚焦入海排污口动态监管和绿色养殖技术推广,加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科学增殖底栖生物,丰富鸟类食物链。四是创新宣教模式,构建“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科普矩阵,推动公众参与从“活动化”向“常态化”转变,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共识。